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培养方案 >> 正文

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建设规划

2014-2018年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社会人才需求趋势

高校体育教育教育专业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出路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在发展中前进,在发展中创新。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体育教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应长远规划、突出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

(二)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发展趋势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增长过快,超出社会的总体需求;地区布局较为合理,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又迫使毕业生被动改行较多。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统筹规划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杜绝重复建设,加强该专业的宏观调控,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本专业建设情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考虑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就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动向以及现存学校教育资源的改善,选择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明智之举。通过学生实习点的反馈,多数的业内人士都看重这一点。因此,其具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必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能胜任中等学校教育教学、课余训练工作,又能兼顾社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学生社会适应和角色转换以及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在摒弃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整体优化上。审时度势地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新趋势的高度,有继承、有创新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了培养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又可兼顾其他业余体育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将本科四年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两年为厚基础的普修阶段,第二阶段即后两年为宽口径、重应用的拓展阶段,其最终目标为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基础阶段主要开设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和通识课程。国家教委新方案规定的9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应作为中等体育教师掌握的基本课程。两年的基础学习,学生必修掌握中等学校教师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胜任中学体育教学。并能组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锻炼、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的能力。后两年拓展阶段的课程设置根据师资力量和地域特色,有选择、有目的地系统开设体育教育与课余训练、社会体育与管理、民族传统与娱乐体育、体育保健与健康指导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以及就业趋势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专修方向。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改变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亦可谓多学科、多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今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师梯队优化组合提供改革的空间和可能。

3.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充实与提高

建立一支教育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确立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现有教师队伍“专才”多“通才”少是一种“结构性短缺”。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专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解决教师队伍教育素质、科学素质和理论水平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三是要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加快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总之,除学校根据现有状况给予体育系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之外,体育系还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增强本单位凝聚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跃学术气氛,营造学术环境,组织教师参与改革和发展决策,只有这样,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才能落在实处,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使命。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按照学院办学水平、创造办学特色的总体规划,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立足乌兰察布,面向内蒙古,辐射周边省区”。主动适应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以宽口径、厚基础、分阶段、重实效为专业建设基本准则,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走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在自治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科专业。

(二)具体目标

1.招生规模

每学年拟招收本科生60——80名。

2.师资队伍

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较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较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强化对现有教师培训,鼓励在职读研攻博;引进本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逐年提高的培养。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教师学缘结构等逐年改善。

表1-1 2014——2018学年度人才引进规划表

人才类型

2014—2015

2015—2016

2016—2017

2017—2018

博士研究生

0

0

1

1

硕士研究生

3

3

4

4

表1-2 2014——2018学年度专任教师数量规划表

2014—2015

2015—2016

2016—2017

2017—2018

教师数量

26

28

31

35

表1-3 2014——2018学年度“双师型”教师结构规划表

双师类型及等级

2014—2015

2015—2016

2016—2017

国家级裁判

1

1

2

一级裁判

6

7

8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1

1

2

合计

8

9

12

表1-4 2014——2018学年度教师职称结构规划表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2014—2015

2

10

12

2

2015—2016

2

11

15

0

2016—2017

2

12

15

2

2017—2018

3

14

17

1

表1-5 2014——2018学年度教师学历结构规划表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学历

2014—2015

0

38.5%

61.5%

2015—2016

0

50.0%

50.0%

2016—2017

0

45.2%

54.8%

2017—2018

3.0%

48.6%

51.1%

表1-6 2014——2018学年度教师学缘结构规划表

区内

区外体院

区外综合院校

2014—2015

65.4%

26.9%

7.7%

2015—2016

53.6%

32.1%

14.3%

2016—2017

42%

41.9%

16.1%

2017—2018

40%

42.9%

17.1%

(三)课程建设

加强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按照新的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组织研讨活动,探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荐《学校体育学》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推荐2-3门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整体推进术科课程的考试形式改革。推荐1个术科教学团队。申报校级教改课题立项1-2项。

(四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完善教材管理机构,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加强教材建设相关研究。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材建设规划,认真组织教材建设工作,突出专业优势,重点选用优秀教材。

(五)实践教学

规划建设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和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以集宁区为核心,打造规范性、综合性、实效性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0个。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与管理水平。

(六)教学研究

大力支持与鼓励全系教师申报院设课题、区级课题及国家课题,走以点带面,不断深入的路子。争取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争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6篇。

(七)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1.改进方法教学

体育教育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增加综合实训的内容,并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改进教学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专业理论课程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改变了原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状况,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考试改革举措

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三是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4.完善制度建设

按照专业评估要求,参考兄弟院校管理规章制度,结合我系传统,形成支撑体育教育专业的有关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八)专业特色及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找准专业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

四、专业建设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见附件1《201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的带头作用

我们高度重视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核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凝聚人气,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授、副教授带课率。

2.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送出去”是指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参加各种教学、训练与科研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进来”是指通过学校招聘,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为体育教育专业服务。

3.举办教研室工作研讨会,各个教研室交流经验,提高教研室工作质量

按照每学期教研室的期初设定的活动计划,开展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各项活动,各教研室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工作,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系内将重点组织好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和修订工作,将各门学科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特色。同时,按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依据“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批达标”的课程建设原则,进一步推进我系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由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和合格课程组成的课程建设体系。

(四)教材建设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规划需要,完善教材管理机构,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加强教材建设相关研究。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材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教材建设工作,突出体育教育专业优势,重点建设精品教材,构建“精品教材”建设体系。同时,进一步开展教材使用研究和评估工作,确保教材选用质量。

加强教材建设,包括选用教材及其电子版、多媒体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教材,多角度、多渠道开展教学,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规范教材的遴选,提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高水平的原版教材和电子教材进行教学。进一步规范教材的选用程序,完善教材选用的有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现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时调整,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符合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实践环节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针对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率,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另一方面,积极与中小学及社会用人单位进行广泛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改善实习条件,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与教学团队建设合作,提高论文指导和评审工作的投入力度。

教育实习(见附件2《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计划》)

毕业论文(设计)安排(见附件3:《毕业论文(设计)安排》

(六)教学研究

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教改立项工作和教学成果奖励工作,有组织的开展一些高层次、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类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改革立项研究。系内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宏观层面上要深入研究专业的定位与规划,在微观层面上要不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七)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并颁布实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同时,加大严格执行教学管理细则的力度,确保教学运行正常有序。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运行监控系统、系列化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以及学校和系部两级督导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八)专业特色及优势

以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项提高课数量与课时,完成专项提高课实践能力理论系统建设。申请专项提高课建设经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