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正文

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2017年08月24日 08:51  点击:[]

一、指导思想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二级学科之一,是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为了全面提升本课程建设水平,以课程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生物系特制定集宁师范学院《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并按规划制定实施计划。

二、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我校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 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能学以致用,把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更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置

自我校升本以来,本科各专业微生物学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三或第四学期,共48学时,3学分;同时实验课同步开设。学习微生物学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等课程后,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其繁殖过程,微生物的营养与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以及微生物与生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还应该掌握实验室常规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方法。

微生物学具体课时安排为:第一章 绪论(4学时),第二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6学时),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4学时),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6学时),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学时),第六章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2学时)第七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第九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8学时)。

总体来看,本课程内容完整、课程结构设计合理、学期安排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学时较少,不符合学生考研的需求。

3.师资队伍

为了顺应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需要,对教学队伍进行了充实和完善,通过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现教学团队人员间稳妥的新老交替。到目前为止,我系共3名教师承担过本科生微生物学学科基础课程的任教,其中教授1人(50%),讲师2人(占5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人。本课程教学团队年轻化,学术视野开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教强,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团队中大多数主讲教师均独立讲授过2门专业课程,均具备独立申请并主持完成课题的能力,这为科研的教学转化,全方位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4.其它情况

自建系以来,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拥有相应教学材料、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及部分网上教学资源。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⑴ 学时不足,在众多高校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设计中, 理论课学时数一般为64-72学时。由于教学计划调整,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时数已减到42-48学时,学时明显不足,多数教师采用删减内容的方式进行授课,严重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考研需要。

⑵ 我们教学团队的发展速度稍显落后,相应的课程开设得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建立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学团队,以微生物学专业课为基础,积极构建微生物学实验平台,形成完善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

⑶ 实验设备落后,与理论课讲授的知识相对应的一些常规实验没法开设,科研储备比如菌种和一些先进的仪器等严重缺乏。

⑷ 教学团队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应多出去参加相关系统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制定一些奖惩机制,督促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课程建设目标

1.总目标

重点建设微生物学校级(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做好精品课程的论证和申报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符合当代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可为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

2.具体目标

(1)通过本科课程合格评估。

(2)努力入选校级精品课程。

(3)使建设内容力争达到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的标准,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

(4)继续打造微生物课程系列课程,如食品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等等。

四、课程建设内容

1.教学文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文件及三级(校、院、室)教学管理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校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齐全、规范,且有专人管理,分类清晰。

2.教师队伍建设

多年来,生物系一直重视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与进修工作,制定了具体师资培训计划。

(1)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活动,就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学校及系里形成不定期的突击听课制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指出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形成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学习。

(2)组织教师听取参加讲课比赛学生的汇报讲课,并进行评议,对照自身讲课的情况,加以改进。

(3)鼓励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

(4)鼓励、组织青年教师申请、参与国家、省、校级的科研课题与教研教改课题,参加教材、专著编写,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

(5)学院和教研室每学期都组织举办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相互听课、集体备课以及举行公开课等。

(6)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7)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并同时加强与其他大学相关专业著名教授的联系,争取能尽可能的多办讲座与讲学。

3.教学内容建设

建设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试题库及答案、教学参考书目录等。

(1)理论教学方面: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有机结合,生动直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感性认识,并配合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中设置悬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枯燥抽象的理论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验课的比例,尽量把一些新方法,新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得到验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对实验结果的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实验的设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参观相关的企业、工厂,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的同时,看到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信心。

(3)积极开发网上教育系统,增加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在所有课程系列的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教"、"主动学"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内容以巩固基础、精讲经典、反映前沿为原则。根据《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多媒体授课与板书相结合、演示实验与操作实验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以课堂讲授为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微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布置部分课外查阅,引导学生放远眼光,面向社会科技进步,以期使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视频资料的合理应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条件

5.1基础条件建设

多媒体教室及相关教学仪器设施配备比较完备,能够较好满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利用率高。

5.2教学资源建设

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不应仅满足我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还应做到:

⑴ 广泛联系科研院所及其它高校,引进其先进的教学资源,加强国内、外网上教学资源的引进,不断地充实、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有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将明显改善。

⑵ 拓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从短时间的参观转变为一定时间的亲自参与,这也与当前的“3+1”模式相呼应,多给学生提供动手与参与的机会。

⑶ 加大科研的投入,争取开设一到两个开放实验室,面向学生也设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以及完成课题。

5.3资料室建设

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微生物学方面的图书资料,我系对图书资料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视。近几年来,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我系仍然在图书资料、电子资料、教学软件、工具等方面逐步增加投入,目前共有期刊:6种,共计12份;电子图书:17种,共计12盒;纸质图书:210种,共计618册;近4年本专业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 10.2万元。虽然,我系图书资料有了一定的储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需要。但仍需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最新的专业图书和音像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同时加强图书室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积极与当地各级的图书馆相联系,开设我校学生的阅读基地,为我系师生的教研和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

5.4办公条件

基本具备满足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各类办公用房,基本能够满足办公及其日常管理的需要。

5.5实验条件

我系建有1个面向生物系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室,包括教室一间、准备室一间,主要开设12个实验项目;实验设备较齐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确保每位学生在实验课上都能独立地完成实验。

6.合理选用教材

教研室根据课程发展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符合国家规定和本校实际的高质量精品教材,最终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4)为教材,该教材被列为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是国内多所高校考研的制定教材之一;该教材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注重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

参考书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杨革主编.微生物学学习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肖敏,沈萍.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icrobiology.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五、采取的措施

1.制度措施

(1)实行资深教师指导性听课和新教师学习性听课制度。

(2)由专家督导组对教学进行指导和监督。

(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召开师生座谈会对教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4)按照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定期对本课程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2.质量监控

2.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按照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每学期本教研室都积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能够较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任教教师注重教学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总结的各个过程管理,并根据检查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2.2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定了授课规范制度、实验指导规范制度、考试规范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环节质量监控措施、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有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具有系和教研室两级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执行严格,教学运行稳定有序。

3.经费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经费采取专项经费投入的形式,实行专款专用。对微生物学课程先期资助部分建设经费(以后视建设情况再予以追加),主要用于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文件、教学资料等建设。

4.其它措施

我系将成立课程建设验收小组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中期检查。检查通过后,我系继续拨付配套经费。对建设效果较差的,要求其限期改进,直至取消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必须认真执行,保证规划所定目标如期保质完成。

(1)教研室要立足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鼓励积极组织申报,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对重点建设的课程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提供优惠条件,在教学经费的使用上要给予倾斜。

(3)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起到明显作用的建设项目,我系在评优树模中予以优先考虑。

注:课程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已有课程规划的课程按原规划执行。

关闭